返回 西梅看看

偶联药物技术革新:从ADC到新型载体的精准递送革命

2025-10-31

在靶向治疗领域,偶联药物凭借其“精准定位+高效杀伤”的特性,正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从经典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到新兴的抗体-多肽偶联物、巨噬细胞-药物偶联物(MDC),科学家们通过创新载体设计与递送策略,不断突破传统药物的局限性,为癌症治疗开辟新路径。

ADC:从“单兵作战”到“双载荷协同”的升级
ADC由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性药物三部分组成,通过抗体特异性识别肿瘤表面抗原,将载荷精准递送至肿瘤细胞内部。然而,肿瘤异质性和耐药性发展导致单一载荷ADC疗效受限。2025年,一项发表于《ACS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的研究通过位点选择性偶联技术,开发出全球首款双载荷ADC。该药物以曲妥珠单抗为载体,同时搭载单甲基澳瑞他汀E(MMAE)和deruxtecan两种细胞毒性药物,在体外实验中展现出比传统ADC更强的细胞毒性,且在小鼠肿瘤模型中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单一载荷易耐药的问题,更通过不同作用机制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双重打击”。

此外,ADC的实时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的研究开发出基于特定染料的多功能荧光平台,可长期追踪ADC在体内的分布与释药过程。通过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ADC在溶酶体中需停留一定时间才能完全释放载荷,这一发现为优化连接子稳定性和溶酶体滞留能力提供了依据,进一步提升了ADC的疗效与安全性。

抗体-多肽偶联物:融合优势,拓展应用场景
抗体-多肽偶联物(peptide-antibody conjugate)结合了抗体的高特异性和多肽的生物活性,成为偶联药物领域的新兴力量。例如,针对肥胖症开发的GIPR-Ab/GLP-1偶联物,通过抑制GIPR并激活GLP-1R,显著降低肥胖小鼠体重,且能穿透血脑屏障调控食欲中枢。这一发现不仅为减肥药物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更揭示了中枢GIPR与GLP-1R协同调控体重的机制。

在癌症治疗领域,抗体-多肽偶联物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一项研究将环状RGD(cRGD)肽与抗体偶联,开发出新型整合素靶向嵌合体(ITAC)。该平台通过诱导癌细胞膜上EGFR等膜蛋白的溶酶体降解,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且在癌细胞中的降解效率明显高于正常细胞,实现了“精准清除”肿瘤细胞的目标。此外,ITAC还可与PD-1抑制剂联用,通过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进一步增强抗肿瘤疗效。

巨噬细胞-药物偶联物:突破血脑屏障,攻克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GBM)作为最恶性的脑肿瘤,其治疗面临两大挑战:药物难以穿透血脑屏障(BBB)和免疫排斥反应。针对这一问题,2025年一项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的研究开发出巨噬细胞-药物偶联物(MDC)平台。该平台利用巨噬细胞作为载体,负载铁蛋白-药物偶联物,通过细胞接触依赖性方式将药物转移至胶质瘤细胞。在小鼠实验中,MDC治疗显著减小肿瘤体积、延长生存期,并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激活系统性免疫应答。这一策略不仅克服了BBB的屏障作用,更通过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实现了“靶向递送+免疫治疗”的双重疗效。

未来展望:偶联技术的多元化与智能化
随着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融合,偶联药物的载体设计正朝着多元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多聚唾液酸(PSA)修饰可延长药物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提升靶向递送效率;磁性纳米颗粒可在外磁场引导下实现肿瘤局部高浓度聚集,减少全身毒性;而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偶联物,则可通过精准调控肿瘤相关基因表达,实现“根源性”治疗。此外,人工智能辅助的药物设计平台正加速偶联药物的研发进程,通过预测抗体-抗原结合亲和力、优化连接子稳定性等参数,显著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

从ADC到新型偶联载体,从单一载荷到多机制协同,偶联药物正以“精准、高效、安全”为核心,推动癌症治疗进入“定制化”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偶联药物有望在未来成为癌症治疗的主流手段,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

最新文章

刘恺威李晓峰恋情终结内幕:一场被父亲“搅黄”的再婚危机

明星

 

阅读12716

刘恺威直播车祸后复出,51岁“卖货男神”的生存博弈

未分类

 

阅读13670

刘恺威话剧转型首演告捷,51岁“周萍”引爆戏剧圈争议

明星

 

阅读16765

靶向药物耐药机制解析与应对策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

未分类

 

阅读13388

偶联药物技术革新:从ADC到新型载体的精准递送革命

未分类

 

阅读19207

2022 icaomeis.cn 冀ICP备2001354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