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西梅看看

《菜肉馄饨》点映逆袭:一碗烟火气,半部沪上老年情

2025-11-11

       在商业大片垄断排片的电影市场中,一部由上影集团出品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创造了票房奇迹。尚在点映阶段,仅2%的排片占比却斩获20%的票房份额,上海本地影院甚至出现加场仍座无虚席的盛况。没有流量明星加持,没有特效场面堆砌,这部聚焦上海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影片,凭一碗馄饨的烟火气,戳中了观众最柔软的心底,印证了“真诚才是必杀技”的创作真理。

       沪语的原汁原味,是影片打开观众心门的第一把钥匙。不同于以往方言电影为兼顾全国市场而夹杂普通话的妥协,《菜肉馄饨》全程采用地道沪语对白,“阿拉”“侬好”“勿要忒灵哦”等方言词汇自然流淌,搭配老上海弄堂里的吴侬软语腔调,瞬间将观众拉入石库门的青砖黛瓦之间。影片中爷叔阿姨讨论菜场物价时的市井对话,社区棋牌室里的寒暄调侃,甚至医院病房里的轻声安慰,都保留了沪语的韵律感与生活质感。有上海观众坦言:“听到台词就想起外婆烧菜时的唠叨,这种亲切感是普通话版永远复刻不了的。”而影片精心搭配的字幕注释,既解决了非沪语观众的理解难题,又未破坏方言特有的文化韵味。

       对老年生活的真实刻画,打破了影视创作的“年龄滤镜”。影片以独居老人张阿婆的日常生活为主线,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却在细节中铺展着老年人的生存图景:清晨五点去菜场挑最新鲜的荠菜,为省五毛钱与摊主讨价还价;坐在弄堂口藤椅上,看着快递车取代老式自行车,眼神里有失落也有接纳;给远方孙子发微信,反复修改语音生怕说错话;和老邻居结伴去社区食堂,吐槽饭菜咸淡却不忘互相夹菜。这些场景没有煽情的配乐,没有刻意的泪点,却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父母甚至祖父母的影子——那份对生活的热忱,对亲情的牵挂,对时光的敬畏,都藏在一碗馄饨的褶皱里。

       “馄饨”这一意象的巧妙运用,串联起影片的情感脉络。从开篇张阿婆精心调制馄饨馅,到中途为生病邻居送馄饨,再到结尾全家团聚共吃馄饨,这道上海人家的家常菜,成为亲情与邻里情的载体。影片特写了张阿婆包馄饨的手法:左手托皮,右手挑馅,指尖一捏一折,元宝状的馄饨便整齐排列。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她坚守了一辈子的生活仪式。当海外归来的孙子学着包馄饨,馅料撒满案板却笑得开怀时,馄饨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成为连接代际、传承家风的文化符号。有观众在映后留言:“影片里的馄饨,和我奶奶包的味道一模一样,那是家的味道。”

       影片的成功,更源于对“小人物大情怀”的精准把握。张阿婆并非完美的“圣人式”老人,她会因社区广场舞音乐太吵而投诉,会为孙子不常回家而暗自难过,却也在邻居需要时毫不犹豫伸出援手,在社区组织的助老活动中主动教授年轻人包馄饨。这种有缺点、有温度的人物塑造,让老年群体不再是影视剧中“边缘化”的背景板,而是有情感、有追求的独立个体。影片结尾,张阿婆带着社区老人组建的“馄饨小队”,为环卫工人免费送早餐,朝阳下的白汽氤氲中,小人物的善意与坚守格外动人。

      《菜肉馄饨》的点映逆袭,为影视创作提供了珍贵启示:流量与特效或许能制造一时热度,但唯有扎根生活的真实表达,才能穿越年龄与地域的界限。当越来越多影片沉迷于玄幻仙侠、都市甜宠时,这部聚焦老年群体的方言电影,用一碗烟火气的馄饨证明:平凡生活里的真情实感,永远是最动人的票房密码。正如影片中张阿婆所说:“馄饨要新鲜,做人要真心。”这或许就是影片能够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

最新文章

章泽天朱珠同框:两种风华,一样惊艳

娱乐

 

阅读14502

《奔跑吧·天路篇》定档:阵容换血+玩法升级,能否重燃热血?

综艺

 

阅读15465

《沙丘3》官宣杀青:甜茶回归领衔,帕丁森反派加盟引爆期待

影视

 

阅读19777

娜扎:单肩镂空礼裙惊艳亮相,曼妙身姿尽显性感魅力

明星

 

阅读19283

卢昱晓:棕色无袖裙演绎优雅,盘发造型尽显清丽

明星

 

阅读10735

2022 icaomeis.cn 冀ICP备2001354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