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历来是战争片的 “主场”,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家国情怀天然契合档期的情感氛围,《长津湖》系列近百亿票房的成绩更印证了这类题材的市场潜力。但情怀从来不是票房的 “万能钥匙”,当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系列拍到第三部,内容疲软、阵容断层与导演口碑下滑的多重问题叠加,使其在强敌环伺的 2025 年国庆档显得力不从心 —— 仅靠消费爱国情怀,早已无法满足观众对优质作品的期待。
战争片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内容质感而非题材红利。《长津湖》系列的成功,源于徐克、林超贤等导演对战争场面的精准把控与人物群像的细腻刻画,松骨峰战役的惨烈与伍万里的成长线形成强烈情感共鸣,让观众在震撼中感受历史重量。但《志愿军》系列从第一部起就暴露了内容短板:8.68 亿票房的首部曲被批 “平庸流水账”,张颂文的表演被指 “扯着嗓子喊口号”,陈飞宇的加戏更引发观众反感;第二部虽靠朱一龙等流量撑场将票房拉升至 12 亿,却陷入 “剧情狗血” 的争议,失忆开挂的主角设定与 “美军不堪一击” 的悬浮剧情,消解了战争片应有的历史厚重感。如今第三部聚焦上甘岭战役这一经典题材,本应具备天然优势,但前两部积累的口碑劣势,已让观众对内容质量产生预判性质疑,难以重现《长津湖》的质感共鸣。
导演口碑的滑坡,进一步加剧了影片的市场风险。陈凯歌曾凭《霸王别姬》奠定影坛地位,但近年作品口碑两极分化,《无极》《道士下山》等大制作多陷 “叫座不叫好” 甚至亏本的困境。即便参与《长津湖》创作尝到主旋律红利,其 solo 执导的《志愿军》系列仍暴露了叙事短板:宏大叙事与微观情感的失衡,历史细节的粗糙处理,都让观众逐渐失去信任。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部中陈飞宇饰演的孙醒戏份再度增加,这个 “怎么都打不死” 的开挂角色已成为系列争议焦点,“拼爹加戏” 的吐槽持续发酵,进一步消耗着观众的耐心,也让导演的创作诚意备受质疑。
演员阵容的 “票房号召力断层”,成为压在《志愿军 3》身上的又一根稻草。前两部虽有吴京、章子怡等大咖走过场,但辛柏青的沉稳演技与朱一龙的流量热度形成互补,为影片带来稳定受众;而第三部不仅吴京、朱一龙戏份锐减,主演换成了张子枫与宋佳。不可否认两位演员的演技实力,张子枫的细腻表达与宋佳的气场张力在文艺片与现实题材中备受认可,但二人从未有过单独扛起 20 亿级别票房的先例。在国庆档这样的 “票房战场”,缺乏顶级票房号召力的主演阵容,很难与《浪浪人生》《刺杀小说家 2》等对手抗衡 —— 前者有黄渤、范丞丞的喜剧班底,后者坐拥前作近十亿票房的受众基础,《志愿军 3》的阵容竞争力明显不足。
更严峻的是,影片面临着近乎 “不可能完成” 的票房任务。整个《志愿军》系列投资约 15 亿,需 45 亿票房才能回本,前两部仅斩获 20.68 亿,意味着第三部需拿下 24 亿票房才能填补亏空。但从预售与热度来看,该片与同期商业大片差距悬殊,而国庆档还云集了《风林火山》《熊猫计划 2》等强敌,前者有金城武、古天乐等巨星坐镇,后者靠成龙的动作 IP 积累了稳定受众。在内容无亮点、阵容无优势、口碑有瑕疵的情况下,《志愿军 3》若想虎口拔牙般拿下 24 亿票房,无异于痴人说梦。
国庆档的战争片优势,永远建立在 “内容为王” 的基础上。《志愿军 3》的困境恰恰证明:当题材红利被透支,创作初心让位于商业算计,再浓厚的爱国情怀也无法掩盖作品的短板。观众需要的不是重复的情怀宣泄,而是能真正触动内心的历史叙事与人物塑造。若不能在内容上实现突破,即便披着战争片的外衣,《志愿军 3》也终将在国庆档的激烈竞争中黯然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