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黄飞鸿 IP,它曾是华语功夫电影的 “金字招牌”—— 李连杰版黄飞鸿白衣胜雪、英姿飒爽,以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的形象深入人心,拳脚间尽显宗师风范;甄子丹版《叶问》虽聚焦咏春,却也以硬核动作与家国情怀打动观众。而《黄飞鸿之黑衙门》正如观众所言,试图走 “李连杰《黄飞鸿》与甄子丹《叶问》结合体” 的路线,既想借黄飞鸿的经典 IP 光环,又想融入家国情怀的内核,可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差强人意,成了一部让观众失望的网大烂片。
从剧情来看,《黄飞鸿之黑衙门》确实老套得 “挑不出大毛病”:围绕家国大义展开,主角黄飞鸿为保护忠臣、对抗恶势力奔走,这类叙事框架在功夫电影中并不新鲜,可胜在 “家国情怀” 本就是能引发观众共鸣的主题,若能搭配扎实的剧情细节,本可成为影片的加分项。但遗憾的是,影片并未在剧情深度上多做打磨,情节推进仓促,人物动机单薄,只是将 “家国情怀” 当作流于表面的标签,未能真正与故事融为一体,使得这份情怀显得空洞又刻意,难以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真正让影片 “垮掉” 的,是其一塌糊涂的动作场面 —— 作为功夫电影的核心,动作戏的拉垮直接摧毁了观众的观影体验。首先,动作设计毫无亮点,不仅不连贯,连最基本的套招都显得生硬笨拙,拳脚碰撞间没有丝毫力道,软绵绵的打戏完全没有功夫片应有的爽感与打击感。主演王浩男作为少林寺弟子,本应展现出专业的武术功底,可他在片中的表现却与 “功夫宗师” 的形象相去甚远,既没有黄飞鸿的沉稳气度,也没有利落的身手,反而处处透着 “不专业”,让观众难以信服。
更令人诟病的是,影片还充斥着过度的 “偶像化” 操作:王浩男在打戏中动不动就启用慢镜头,配合定格大特写与 360 度环绕拍摄,试图展现所谓的 “盛世美颜”。这种操作完全背离了功夫电影的本质 —— 功夫片的魅力在于动作的流畅与力量感,慢镜头与特写本应是用来凸显动作细节或营造氛围的辅助手段,可在这部影片中,却成了掩盖动作短板、堆砌 “偶像包袱” 的工具。每一次刻意的慢镜头,都打断了动作戏的节奏,让本就不连贯的打戏更显拖沓,彻底拖垮了影片的观感,也让黄飞鸿的 “宗师形象” 变得廉价又油腻。
若说动作设计拉垮是 “硬伤”,那动作戏的逻辑混乱便是 “致命伤”。影片开场的 “火车追杀戏” 就是典型例子:杀手们将杜大人重重包围,本可直接完成任务,可当黄飞鸿一声大喊后,所有杀手竟集体放弃目标,转而一个接一个地与黄飞鸿单打独斗。这种违背常理的情节实在让人发笑 —— 杀手的核心目的是刺杀杜大人,即便黄飞鸿出现,正常逻辑也应是 “一半人拖住黄飞鸿,一半人继续追杀目标”,而非全员 “放弃任务陪练”。这种为了 “突出主角光环” 而无视逻辑的设计,不仅让剧情变得荒诞,更让整部电影沦为笑话,彻底消磨了观众的耐心。
即便影片手握 “少林寺 + 黄飞鸿” 的双 IP 光环,还请来周星驰电影的黄金配角试图靠情怀加持,也未能挽救其口碑与票房。最终,《黄飞鸿之黑衙门》票房惨败,完全在情理之中。更令人担忧的是,若网大市场继续如此 “胡闹”—— 不尊重 IP 内核,不打磨内容质量,只靠消耗经典 IP 与观众情怀赚快钱,那么黄飞鸿 IP 恐怕会重蹈狄仁杰的覆辙,从曾经的功夫电影传奇,一步步沦为 “烂片代名词”。毕竟,观众的情怀与信任有限,当经典 IP 被一次次粗制滥造的作品消耗殆尽时,最终消失的,将是整个功夫网大市场的未来。